• 回答数

    4

  • 浏览数

    435

少女心事店
首页 > 资格类考试 > 汉语语法结构特点?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旧梦人

已采纳
1分钟前发布 -【汉语语法结构特点?】http://www.zjks.cc 10月18日讯: 汉语语法结构特点?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二)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三)汉语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四)汉语中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方式基本一致(五)汉语里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
55 评论

唯望君安

已采纳
汉语汉语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作为第一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回族、满族等也基本使用或转用汉语,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许多民族都不同程度地转用或兼用汉语。现代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汉语是分析语,一般有2到13种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规范。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数最多,世界上使用汉语的人数至少15亿,占据世界总人口的20%。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的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亦是六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汉语主要流通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华人社区。汉语术语概念狭义的汉语是指中文标准普通语言,也称普通话。中文标准普通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且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广义的汉语是指汉语族,属汉藏语系。准确的说是以汉文字为唯一文字的一切语支的统称。汉语历史沿革汉字上古汉语指上古时期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晋朝的汉语,是现存汉语的祖先。周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尚有170余个,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秦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汉语,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现代汉语词典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北方官话白话文的语法和北京官话语音制定现代汉语标准,称为国语官方语言。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官方语言的标准。国共内战之后,由于政治历史原因,大陆改称其为普通话,中国台湾地区依旧称国语。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的工具。《汉语拼音方案》也是拼写中国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献等的国际标准。对外汉语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也称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或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相应专业为高等院校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文化修养且能以外语为工作语言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师,为旅游和各类涉外部门培养导游和翻译人才。201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社会管理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得到加强。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纲要确定了“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和服务”“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七项主要任务;确定了“推广普及”“基础建设”“督查服务”“能力提升”“科学保护”“文化传承”六项重点工作和十六个方面的举措;提出了“创新理念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和“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人才保障”“提高科研水平”“加大宣传力度”“保障经费投入”等八项创新与保障措施。纲要的发布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行动,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纲领。主词条:汉语拼音音节、汉语拼音、汉语注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韵母都是ang,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语素,在书面上就写成4个不同的字。音节结构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作为以语素文字为文字系统的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而汉字在表音上面更富于变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袤的领土疆域内,汉字的读音有一定因时因地的变迁,并导致方言的产生。但是汉语书面语言规范,消除了因为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上古汉语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在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和中国大陆的中国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文言文在古代的一些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是官方行文的标准,而现时东亚国家使用文言文亦可交流,但是这种传统的语言因为使用者越来越少,而改为使用现代文体,及学习外语来交流。传说中汉字的发明者 仓颉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这时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当“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③ 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朝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但一般人说“立早章”(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连使用汉字的日语,在部分使用汉字的地方,说汉语的人都能够看明白意思。简化字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000多个简化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现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但只用于古汉语教学和书法影视剧等艺术作品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中国大陆引进了简体字。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主词条: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狭义的“汉语”仅指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非表音情况下,仅指现代白话文的书面语,其他的方言白话文不能作为书面语。中国的中小学中教授汉语的文字、语法、文学等的科目叫语文、中文、国文等,都是汉语文的称谓。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语文课,以普通话(国语)授课;在香港和澳门因通行粤语,所以学校会以粤语授课。中国大陆、中国港澳的“普通话”、中国台湾地区的“国语”、海外华人华侨的“华语”大体上是相同的,只在个别字词的读音上有些微区别。此外,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是以繁体中文为主要文字的地区。中国的语言学家多认为汉语是一种单一的语言,但国内外部分语言学家以及一些地方主义者认为汉语作为一个语族是官话、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等语言的统称,即汉语是由一簇亲属语言组成的语族,但综合起来看仍是一门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文之一,亦为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中国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是广泛使用汉语的国家。在中国港澳地区和新加坡,汉语被定为官方语言,而在中国台湾地区作为非法定的行政用语,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很多国家都开始将汉语列为第二语言,加入授课内容。主词条:汉语划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种次方言。由于古代中国没有统一的发音标准,故汉语口语在中国各地发音有所变化,有些变化很大。在使用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多数人都用“方言”来指称口语发音相互有差别的汉语。部分学者主张将汉语视为一个包含一组亲属语言的语言。关于汉语方言的现状和生存问题,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和方言多样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语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方言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普通话与当地方言的争论引起广泛重视,抢救濒危方言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官话方言官话方言,通行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江苏大部、安徽中北部、湖北局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汉语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个次方言。北京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兰银官话分布在北方西部,以兰州话为代表,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以四川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布在江淮以及长江下游沿江一带,以南京话和扬州话为代表。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衣冠南渡后,分化成为中古汉语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代。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话和北方官话,为以后中国各代的官方语言,北方官话至今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大陆称为普通话,中国台湾地区称为国语)。使用这一方言的人占中国人口的70%。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汉语语音系统主词条:汉语拼音音节、汉语拼音、汉语注音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把声调也看成音节的组成部分,是因为汉语的声调是辨义的。例如“汤、糖、躺、烫”4个字的声母都是t,韵母都是ang,只是因为声调不同,意义就不一样,在语言里分别代表4个不同的语素,在书面上就写成4个不同的字。音节结构1918年,由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是利用汉字字形制定的一套拼音字母。这套字母把主要元音与韵尾合在一起用一个符号表示(例如:ㄠ=作为以语素文字为文字系统的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而汉字在表音上面更富于变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袤的领土疆域内,汉字的读音有一定因时因地的变迁,并导致方言的产生。但是汉语书面语言规范,消除了因为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上古汉语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在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和中国大陆的中国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文言文在古代的一些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是官方行文的标准,而现时东亚国家使用文言文亦可交流,但是这种传统的语言因为使用者越来越少,而改为使用现代文体,及学习外语来交流。传说中汉字的发明者 仓颉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这时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当“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③ 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朝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但一般人说“立早章”(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连使用汉字的日语,在部分使用汉字的地方,说汉语的人都能够看明白意思。简化字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000多个简化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现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但只用于古汉语教学和书法影视剧等艺术作品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中国大陆引进了简体字。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主词条: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狭义的“汉语”仅指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非表音情况下,仅指现代白话文的书面语,其他的方言白话文不能作为书面语。中国的中小学中教授汉语的文字、语法、文学等的科目叫语文、中文、国文等,都是汉语文的称谓。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语文课,以普通话(国语)授课;在香港和澳门因通行粤语,所以学校会以粤语授课。中国大陆、中国港澳的“普通话”、中国台湾地区的“国语”、海外华人华侨的“华语”大体上是相同的,只在个别字词的读音上有些微区别。此外,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是以繁体中文为主要文字的地区。中国的语言学家多认为汉语是一种单一的语言,但国内外部分语言学家以及一些地方主义者认为汉语作为一个语族是官话、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等语言的统称,即汉语是由一簇亲属语言组成的语族,但综合起来看仍是一门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文之一,亦为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中国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是广泛使用汉语的国家。在中国港澳地区和新加坡,汉语被定为官方语言,而在中国台湾地区作为非法定的行政用语,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很多国家都开始将汉语列为第二语言,加入授课内容。主词条:汉语划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种次方言。由于古代中国没有统一的发音标准,故汉语口语在中国各地发音有所变化,有些变化很大。在使用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多数人都用“方言”来指称口语发音相互有差别的汉语。部分学者主张将汉语视为一个包含一组亲属语言的语言。关于汉语方言的现状和生存问题,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和方言多样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语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方言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普通话与当地方言的争论引起广泛重视,抢救濒危方言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官话方言官话方言,通行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江苏大部、安徽中北部、湖北局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汉语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个次方言。北京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兰银官话分布在北方西部,以兰州话为代表,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以四川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布在江淮以及长江下游沿江一带,以南京话和扬州话为代表。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衣冠南渡后,分化成为中古汉语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代。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话和北方官话,为以后中国各代的官方语言,北方官话至今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大陆称为普通话,中国台湾地区称为国语)。使用这一方言的人占中国人口的70%。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汉语语法结构汉语是一种孤立语(分析语),不同于印欧语系的很多具有曲折变化的语言,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等曲折变化。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有些语素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不能作为一个词单独用,但是有时候在借用古汉语的词句时,也偶尔作为词来使用。实词,词汇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在汉语中实词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可能意愿等意义。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数词:表示数目(包括确数、概数和序数)。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代词:代替人和事物的分名称,或起区别指示作用,或用来提问。虚词,词汇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汉语虚词也分为六大类,分别为——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前后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助词:用来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系,或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感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发出的声音。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偏正短语: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名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状语。动宾短语:由动词与后面受动词支配的成分组合而成,受动词支配的成分是宾语。动补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后面起补充作用的成分组合而成,常用“得”字表示,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主谓短语:由表示陈述和被陈述关系的两个成分组合而成,表示被陈述物件的是主语,用来陈述的是谓语。主语:句子中的陈述物件,说明是谁或什么。谓语:对句子的主语作陈述的成分,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宾语:谓语动词的支配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物件,结果、处所、工具等。补语:谓语动词的补充成分,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处所、数量、时间等。补语的标志是“得”字。定语:句子中名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或限定事物的领属、质料、数量等。定语的标志是“的”字。状语:句子中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前头的修饰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时间、处所或性状的程度等。状语的标志是“地”字。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启超用一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五四运动时期开展的文学革命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主张。这场运动席卷全国,影响深远。短短几年之间,白话文学就站稳了脚跟。不过这种白话文学作品的语言并不是真正的口语,而是拿北方官话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话小说相当大的影响,还带着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兴词汇和欧化句法的混合的文体。鲁迅的作品可以作为这种文体的典型的代表。主词条:汉字、繁体字、简化字汉语的主要材料是汉字。汉字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 现在使用的汉字是由古汉字逐渐演变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规范汉字为国家通用文字。作为以语素文字为文字系统的语言,文字高度的统一与规范,现代汉语有统一和规范的语法。而汉字在表音上面更富于变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袤的领土疆域内,汉字的读音有一定因时因地的变迁,并导致方言的产生。但是汉语书面语言规范,消除了因为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白话文运动之前所使用的书面语叫做“文言”,是一种以上古汉语所使用的以“雅言”为基础的书面语。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虽然文言已经很少使用了,但是在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和中国大陆的中国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话文运动之后所推动的书面汉语通常被称为“白话”,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现代书面语。文言文在古代的一些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是官方行文的标准,而现时东亚国家使用文言文亦可交流,但是这种传统的语言因为使用者越来越少,而改为使用现代文体,及学习外语来交流。传说中汉字的发明者 仓颉汉字起源于图画。在汉字产生的早期阶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的意义直接发生联系。虽然每个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号,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质不同。象形字的读音是它所代表的语素转嫁给它的。随着字形的演变,象形字变得越来越不象形。结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语素在意义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联系。这个时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义,变成了抽象的记号。如果汉语里所有的语素都是由这种既不表音也不表义的记号代表的,那么汉字可以说是一种纯记号文字。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因为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本身虽然也是记号,可是当它作为合体字的组成成分时,它是以有音有义的“字”的身份参加的。合体字可以分成以下3类:①形声字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拿构造最简单的形声字来说,形旁和声旁都是由独体字充当的。作为形声字的组成部分,这些独体字都是有音有义的字。不过形旁只取其义,不取其音,例如“鸠”字的偏旁“鸟”;声旁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例如“鸠”字的偏旁“九”。 由于字义和字音的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这时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来是一种玉的名称,所以以“玉”为形旁。当“球”字不再指玉,这个形旁就没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来以“每”为声旁。由于字音的变化,“海”和“每”的读音相去甚远,声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时候,形旁和声旁都丧失了原来的功能,例如“给、等、短”。这一类字已经不能再作为形声字看待了。形声字和非形声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造字之初,形声字和它的声旁的读音本来就不一定密合。发展到现代汉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个现代合体汉字进行统计。就普通话读音来说,合体字跟声旁完全同音(声母、韵母、声调全同)的不到5%。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的约占10%。只有韵母一项相同的约占20%。如果只把前两类看作形声字,那么形声字大概只占通行汉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类全看作形声字,形声字大概会占通行汉字35%的样子。要是把标准再放宽或者完全根据来历确定形声字,那么通行汉字中形声字的百分比还要高得多。②合体会意字古人说“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对于“武”、“信”两个字来说,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不过汉字体系里确实有按照这种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为歪”,“不好为孬”。这一类字的特点是会合偏旁的字义来表现整个合体字的意义。这种字为数很少,只有个别的例子。以上两类合体字里的偏旁有的有表意作用,有的有表音作用。下边一类的情形不同。③ 合体记号字这一类合体字的偏旁既不表意,也不表音。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由于字音和字义的变化,原来的声旁和形旁已经不再表音、表意了。例如上文举过的“给、等、 短”一类字。 另一种情形可以举“章”字为例。 按照汉朝许慎《说文解字》的分析,“章”字从“音”从“十”。但一般人说“立早章”(以区别于“弓长张”)的时候,是把它分析成“立”和“早”两部分。其实从古文字看,“章”本来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跟“音、十、立、早”都没有关系。汉字用来记录汉语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一直沿用到今天,没有中断过。在如此长的历史时期里,汉字不仅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而且记录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甚至跨越国界,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去记录非汉语语言。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也不断有人批评汉字的缺点,主要是说汉字难认、难写、难于机械化(印刷排版、打字等)。因此在扫盲、儿童识字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都不如拼音文字效率高。跟拼音文字比较起来,汉字有它的短处,但是也有它的长处。汉字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古今汉语字音的差别很大。但由于2000年来字形相当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字义的变化比较小,所以先秦两汉的古书今天一般人还能部分看懂。如果古书是用拼音文字写的,现代人就根本无法理解了。有些方言语音差别也很大,彼此不能交谈,可是写成汉字,就能互相了解,道理也是一样的。连使用汉字的日语,在部分使用汉字的地方,说汉语的人都能够看明白意思。简化字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简化汉字的工作。1986年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规定了2000多个简化字(包括用简化偏旁类推的字)。这项工作现已告一段落,今后在一个时期内将保持稳定,不继续简化。因为不断简化会破坏文字的稳定性,而且简化一批字以后,原来的繁体字并不能废除,但只用于古汉语教学和书法影视剧等艺术作品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中国大陆引进了简体字。汉语主要分布的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三(第一为英语,第二为西班牙语,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主词条: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狭义的“汉语”仅指现代标准汉语,是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以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在非表音情况下,仅指现代白话文的书面语,其他的方言白话文不能作为书面语。中国的中小学中教授汉语的文字、语法、文学等的科目叫语文、中文、国文等,都是汉语文的称谓。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语文课,以普通话(国语)授课;在香港和澳门因通行粤语,所以学校会以粤语授课。中国大陆、中国港澳的“普通话”、中国台湾地区的“国语”、海外华人华侨的“华语”大体上是相同的,只在个别字词的读音上有些微区别。此外,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是以繁体中文为主要文字的地区。中国的语言学家多认为汉语是一种单一的语言,但国内外部分语言学家以及一些地方主义者认为汉语作为一个语族是官话、粤语、吴语、闽语、客家话等语言的统称,即汉语是由一簇亲属语言组成的语族,但综合起来看仍是一门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官方语文之一,亦为当今世界上作为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除中国外,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是广泛使用汉语的国家。在中国港澳地区和新加坡,汉语被定为官方语言,而在中国台湾地区作为非法定的行政用语,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机关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很多国家都开始将汉语列为第二语言,加入授课内容。主词条:汉语划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徽方言、平话土话。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种次方言。由于古代中国没有统一的发音标准,故汉语口语在中国各地发音有所变化,有些变化很大。在使用汉语的非语言学人士中,多数人都用“方言”来指称口语发音相互有差别的汉语。部分学者主张将汉语视为一个包含一组亲属语言的语言。关于汉语方言的现状和生存问题,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和方言多样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语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方言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普通话与当地方言的争论引起广泛重视,抢救濒危方言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官话方言官话方言,通行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江苏大部、安徽中北部、湖北局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北部所使用的母语方言。汉语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个次方言。北京官话分布在北方东部,以北京话为代表,兰银官话分布在北方西部,以兰州话为代表,西南官话分布在南方西部,以四川话为代表,江淮官话分布在江淮以及长江下游沿江一带,以南京话和扬州话为代表。上古时期的中原雅音在衣冠南渡后,分化成为中古汉语语音。而现代“官话方言”,主要形成于宋代。官话在形成之后,在南北方分别发展,由分化成了南方官话和北方官话,为以后中国各代的官方语言,北方官话至今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基础(大陆称为普通话,中国台湾地区称为国语)。使用这一方言的人占中国人口的70%。官话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
16 评论

骑驴压马路

已采纳
留学生汉语听力论文外国学生汉语听力论文汉语听力语音听辨能力语流加工处理能力一、引言在对外汉语听力课堂上,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1.教师放完第一遍录音,学生几乎听不太懂所放内容,做不了相应的练习;放完第二遍录音后,学生则能听懂大部分内容,基本上可以完成相应的练习。2.一句话中某个词语,有时学生听几遍都听不出来。比如“问他一些问题”这个简短的句子,学生听一遍就能听出其主要意思“问他问题”,但“问题”前是什么词语听几遍都听不出来。3.有时让学生跟录音复述一句话,听完一遍后,能复述其大概意思,听了两三遍后还是只能复述其大概意思,无法做到原文复述。比如“怪不得他打乒乓球打得这么好”这句话,学生听第一、二、三遍后,都只能复述成“他乒乓球打得很好”或“他打乒乓球很好”,却无法做到原句复述。以上现象反映出留学生怎样的听力难点,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二、留学生汉语听力课的难点分析对留学生汉语听力难点已做过很多研究。高彦德研究发现,留学生普遍认为生词多,是影响听力的最大障碍,其次是速度快、内容不熟悉、汉语方音及其他障碍;王碧霞将留学生汉语听力中存在的问题归并为语音、词汇、语义几类;刘颂浩指出,词汇和情景熟悉会使学生容易理解听到的材料,词汇句法和文化因素上的障碍则会增加理解的难度[1]。这些研究都指出了留学生汉语听力中存在的难点因素,且都归因到听力材料上,这属于外部因素。那么,影响留学生汉语听力的内部因素又什么呢?笔者认为在留学生汉语听力中有两个起核心作用的内在因素:其一是语音听辨能力,包括听辨音素及声调语调的能力,听辨音素的能力反映在汉语声韵母的听辨上,汉语的四个声调也是留学生初学汉语时的难点;其二是语流加工处理能力,也就是学习者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是否跟得上转瞬即逝的语流。这两个核心因素涉及的是区分度和速度的问题,这也正是听力中独有的难点因素。现在看一下文章开头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显然是留学生对汉语听力材料的处理速度问题。由于留学生对汉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处理还没有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此语言知识不能快速地从脑中调取。听第一遍录音时只能在头脑中积累一些模糊的语音资料,无法连缀起这些语言片段的完整意义。由于第一遍已暂时储存了一些语音资料,听第二遍时就可以有时间去连缀它们,推导出其意义,因此可以听懂大部分内容。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则是由留学生对汉语语法结构的掌握不够充分造成的。对于第二个问题,留学生知道动词“问”后可以加宾语“问题”,但对于宾语前常用数量词这一语法规则不清楚,再加上“一些”在这里属于轻读成分,以至于听几遍都听不出“一些”这个词。如果让中国人听“问他一些问题”,即使“一些”读得很不清晰,听者也会自己补足,这是语法规则在起作用。第三个问题,“动宾+动补结构”信息冗余度很大,“怪不得他打乒乓球打得这么好”中的几个字又比较简单,留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其意思,并说出其大概,但却不能原文复述,原因是对重动句这种构造印象不太深刻。在学习者头脑中重动句属于陈述性知识,不是程序性知识,无法自如地调取这一语言知识。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中的句子都比较简单,对初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没有生字,学生完全可以一遍读懂,阻碍他们完全听懂的因素则是对语言结构、语流特征的把握不够充分。当然,有人会认为听懂主要意思已经达到了要求,不必要求字字听懂。但听力应该分为精听和泛听,如果是泛听的话,听懂主要意思就达到了目的,但精听应该字字听懂。如果不区分泛听和精听的不同要求,一概只要求听懂大概意思,势必会使学生忽视重读、弱读、连读、语调抑扬、轻重缓急等语音规律,从而限制其听力水平的进步。“考尔认为,不少课本强调听懂意思而未注意让学习者听语言结构,但形成意思的正是这些结构。光有词汇知识不足以使一个学习者改善听力”[2]。对于体现某些语法规则的句子来说,只是能看懂而不能听懂,说明并没有充分掌握这种规则,此时学习者大脑中的这种语法知识属于外显知识(explicitknowledge)而不是内隐知识(implicitknowledge)。内隐知识是处于无意识中的可以随时调用,能够自动处理的知识;而外显知识还没有内化进无意识中,因此不能随时调用,属于控制处理的。听力课由于并不像精读课那样着重学习生词和新的语法知识,复习巩固精读课中学到的语言知识是听力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精听中听不懂的地方往往是那些需要转化的显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体现常用的重要的语法规则的句子,应让学生多听几遍,务求字字听懂。第一个核心问题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区分不清语音,自然听不懂语意。第二个核心问题是语流加工处理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比如生词量、语法结构熟悉度、文化背景知识等都会对语流加工处理能力产生影响。听力课上要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加强这些环节的练习,但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宜作为听力课的主要任务来实施。重视对听力核心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对听力课的任务及上课形式的理解。很多教师误以为抓关键跳障碍是听力课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殊不知这种能力是水到渠成的训练结果,不是训练的主要任务。对听力材料的大致理解是第一步,抓关键跳障碍是第二步。有的教师把文化背景知识作为重点环节来处理,也是对听力课任务的偏离。吕必松先生认为,“所谓听力训练,也就是训练学生识别语音的能力和透过语音理解词义和语义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实际上是对听力课任务的一种界定,其中“透过语音理解词义和语义的能力”就是语流的理解能力。既然任务如此,那么听力课的难点因素也正在于此。三、留学生汉语听力难点的解决对策综上可知,在汉语入门阶段主要是语音的区分辨别能力的培养,这时应该进行的是“科学性的训练”,根据汉语声韵调的特点进行训练。进入初级阶段则应进行语言理解能力的训练,这时应配以大量的训练,以增强语感。这里的语感指的是对语流中体现的重读、弱读、连读、停顿、节奏、失去爆破等语音特点的正确感知和语流语块的组合切分能力。语流的组合切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语流速度通常是每秒10余个音素,为了应付语流速度,大脑尽量把话语切分成较大的单位,然后加以处理……不同长度的信号在反映时间上并无明显差别。……因此,熟悉的短语、成语等可由大脑作为一个单位加以处理,大大降低听话的难度”(陈开顺,1988)。留学生语言处理速度慢,跟他们只能听到单个的词,不能切分成几个语块来增强处理效率有很大关系。只有进行大量的训练,增强其语感,才能有明显进步。在这方面,教师可以把一些常用的动宾、动补、偏正结构的语块提出来,让学生多读两遍以加深印象。增强语块意识之后,碰到相同或相似的语块就会因为熟悉度的增强而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处理,从而加快语流处理速度。前面提到的抓关键跳障碍,就是不拘泥于某个生词,在语流中克服生词产生的消极影响,在语块和语块组合中构建意义。同样一段语言材料,学生可以看懂却不能听懂,就是因为对汉语语音材料组合的陌生感造成的。听力课要“大运动量”地听,只听课本内容是不够的。很多留学生觉得听力课对他们的帮助不大,不如在课外听中国人谈话收获大,主要是因为他们上课时的信息量太少,不能满足提高听力水平的要求。同时,也跟课本语料选择和练习形式的枯燥单调有关。听力课需要补充课外材料,教师可以找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贴近生活的视频播放给学生,既可增加听力课的趣味性,又可扩大课堂的信息量。一般高校留学生的听力课都是每周四节,这显然对提高听力是不够的。很多教师布置课外听力作业,比如听听新闻、天气预报等,这对于提高听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作为这些课外作业的及时反馈,可由学生在课堂上就所听内容作一简短发言,以检测课外听力作业的收获。此外,听力课上给学生放一些中文歌曲,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听力训练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听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大运动量的听势必会让学生感觉疲劳,听力课一般都是两节连排,因此不能一味地只进行听的训练,应该让学生把口耳手都调动起来,这不只是为了克服上课形式单调的问题,也是学习语言的必要。听力课和其他语言技能训练课一样,不能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听懂了的东西只有说出来或写出来才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并最终消化,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从而达到从头脑中自如调用的程度。因此,上课的形式“应该以听为主,听说结合、听读结合、听写结合、听做结合”,这样效果才会更好。由于听和说的关系最密切,因此听说结合用得最多,也是最易采用的方式。比如把课本对话变为一个人的叙述体概括,或反之把课文变成对话体。此外,也可以进行内容复述、概括总结,或者听后分角色复述对话。根据课本内容,灵活运用四结合,不要让学生觉得每节课都是一种模式。听力课本一般附有生词表,对生词的处理也要反映听力课的特点。笔者一般在简单解释之后,要求学生不看书再跟读一遍生词表,目的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储存这些生词的语音资料,而不只是保存生词的表象和语义信息。四、结语以上对留学生汉语听力课的难点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希望能对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听力问题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还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注释:[1]刘颂浩:《听力练习的一种尝试——对比听写》,《北京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1994年。[2]谷陵:《论汉语听力测试中应考察的六种听力技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1月第1卷第6期。参考文献:[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M].北京: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6.[2]杨惠元.中国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的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1992,(4).[3]刘颂浩.听力练习的一种尝试——对比听写[J].北京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成立十周年纪念专刊,1994.[4]周海英.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听力微技能训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5]陈开顺.听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与听力的构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
91 评论

慌拥

已采纳
我是学生这句话的汉语语法结构是怎样的?我:主语是:谓语学生:名词
97 评论

相关问答

  •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在哪里报名(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

    1、(1)上午考试内容:基础综合【教案设计和制作,对外汉语概论,现代汉语,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历史】下午面试内容:每个学员30分钟现场模拟教学(视频录制)(2)关于外语【国际汉语教师专家委员会为帮助国家建设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师资队伍针对报考人员外语考试统一免试】(3)课堂教学能力测试【含普通话考核】说明:除“课堂教学能力测试”考试时间为30分钟外,其他课目考试时间均为120分

    勿忘心安 4人参与回答 2024-10-18
  •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

    坚持以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不断 发展以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为中心的教育事业,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和培养涉外人才的基地。培养一批专业化、职业化外语及对外汉语类优秀的人才。北京语言大学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六。北京语言大学在2009年12月9日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中名

    青空如璃 4人参与回答 2024-10-18
  • 对外汉语属于什么类?

    对外汉语专业目前叫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属于文学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

    痴迷旧戏 4人参与回答 2024-10-18
  • 高考英语口语考试与什么专业有关?

    高考英语口试对英语专业、葡萄牙语专业、德语专业、法语专业、西班牙语专业、日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英美文学专业、翻译专业这些专业有关。

    慌拥 4人参与回答 2024-10-18
  •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如何报考?

    国际汉语言教师证在当地教育局报名考试,报考条件是:1、普通话水平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及以上标准;2、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证应该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3、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证应该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说课;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5、大专以及以上学历。国际汉语言教师证考试科目包括基础综合、课堂教学能力测试和外语。

    等风淹没你 4人参与回答 2024-10-18